近日,某知名篮球记者对年轻球员杨瀚森的表现给出了B-的评价,指出其速度偏慢的问题可能成为未来发展隐患,并直言现阶段对手水平尚不足以支撑其冲击NBA。本文将从技术特点、发展瓶颈及职业规划三方面展开分析,探讨这位潜力新星的成长路径。
记者特别强调的移动速度问题,在CBA联赛中已显现端倪。杨瀚森2.08米的身高搭配传统中锋打法,在阵地战中展现出色背身技术的同时,回防速度慢导致球队多次被对手打反击。现代篮球对五号位球员的机动性要求日益提升,这一缺陷可能限制其在国际赛场的发展空间。
评价中提及的"对手不会出现在NBA"值得深思。CBA与NBA的竞技强度存在断层式差距,杨瀚森本赛季场均15+8的数据虽亮眼,但面对欧美顶级内线时,其脚步移动和爆发力的劣势可能被放大。此前夏季联赛与G联赛球队的交手记录显示,其效率值较常规赛下降37%。
要突破发展瓶颈,杨瀚森需在保持篮下威慑力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。参考约基奇早期职业轨迹,通过减重提升敏捷性、开发三分射程或能弥补速度缺陷。其团队透露已聘请专业体能教练,计划将体脂率从12%降至9%,同时增加外围投射训练占比至40%。
多家选秀预测网站将杨瀚森列为2025年次轮末段候选,球探报告明确指出:"出色的手感与篮球智商被运动能力拖累"。相比曾凡博、张镇麟等具有美式打法的球员,传统中锋在当今NBA的生存空间正持续压缩,除非能展现类似申京的组织能力或波尔津吉斯的空间属性。
杨瀚森的案例折射出中国篮球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难题。在追求即战力的同时,需要建立更科学的长期发展体系。其团队表示将优先考虑在亚洲级别赛事证明自己,再评估海外发展可能,这种务实态度或许比盲目冲击NBA更有利于职业 longevity。